首页 新闻资讯 《三国的星空》遇冷,观众想看什么样的三国故事?

《三国的星空》遇冷,观众想看什么样的三国故事?

三国的星空第一部》,这部顶着“易中天编剧”与“光线系制作”双重光环的动画电影,前期凭借高热度宣传、易中天和三国话题自带的流量备受瞩目。然而从10月1日上映至今,票房迟迟难破亿,陷入了相对尴尬的境地。


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,一直是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。1994年版《三国演义》(即“老三国”)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,成为时代的记忆,至今仍被大众反复品味二创;2010年《新三国》的话题度收视率在当年也尤为瞩目。最近十年,《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》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》《风起陇西》等基于三国故事的创新之作也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,甚至只是披皮三国元素的架空古偶剧《折腰》,也有大量与三国相关话题为观众所津津乐道。此外,有关三国的游戏如《三国杀》《三国志》《代号鸢》多年来也一直拥有稳固的粉丝群体。那么《三国的星空第一部》为何遇冷,当代观众究竟想看什么样的三国故事?


是何立场:“正史”、“演义”与新编


拍摄三国相关影视剧,最先要解决的就是立场问题。立场引导着整部作品的情绪走向和思想呈现,对于三国故事的展开尤为重要。作品是基于真实的三国历史,并结合历史的走向支持曹魏政权?还是罗贯中创作的《三国演义》,持“拥刘反曹联孙”的情感立场?是主要围绕魏蜀吴三家,包括后期的晋朝政权开展上层政客之间权力军事斗争的叙述?还是以小见大,从时代浪潮下的某一小人物出发,透视那个风起云涌、英雄辈出的年代?

值得特别注意的是,三国题材的叙事立场没有鲜明的黑白对错之分,并且每一种立场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观众基础,下面总结了一些三国相关影视作品和这些作品所持立场:


基于三国题材的特殊性,作品的立场拥有极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,倾向一方常常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,如《大军师司马懿》系列也曾被质疑洗白司马懿黑化司马懿的对手。但只要作品能用逻辑连贯、自圆其说的情节,用符合立场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,用浑融统一的史观进行价值表达,都能收获较好的市场反馈。《三国的星空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,观众难以找到作品的立场。

作为编剧和学者的易中天,一直以来都反对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对曹操的“抹黑”,希望在这部电影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。然而《三国的星空》所呈现的曹操完全就是一个以“复兴汉室”为己任的热血忠臣。作为一部文艺作品,当然允许有自我的偏好,进行打破观众固有印象的全新演绎,然而致命的问题在于,当曹操成为对汉献帝刘协忠心耿耿的“汉室忠臣”之后,该如何解释曹魏代汉的客观事实?影片到底基于什么样的立场在展开叙事?


在电影中,为了调和曹操和刘协之间关于“衣带诏”的矛盾,董承成了反派小人角色,是董承私自篡改了衣带诏,才造成了曹操刘协之间的君臣隔阂;曹操能够放心地夜袭乌巢,是因为有刘协替他坐镇大本营。诸如此类私创情节,颠覆的不只是三国的既定史实,还动摇了作品合理逻辑的根基,“忠臣”曹操和“明君”刘协的互动,处处都透露着牵强的尴尬,以及无法自圆其说的乏力,完全无法说服观众。无论是曹魏党,还是蜀汉党、孙吴党,都接受不了《三国的星空》的模糊立场,影片的口碑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。

群星闪耀:浪花淘尽英雄,而非个人英雄主义


中国人爱看三国,爱看的是英杰辈出,是群星璀璨,是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,从来都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。《赤壁》电影以周瑜为中心,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》《虎啸龙吟》紧紧围绕着司马懿展开,但这些作品都没有忽略对主角之外的三国英豪刻画。

而《三国的星空》过度将视角聚焦于曹操一人,使得影片整体像是为曹操翻案的纪录片,尤其为了着力凸显曹操作为汉臣的忠心,不遗余力地围绕曹操、袁绍、汉献帝刘协三人构建了“三体结构”。


作为“三体结构”之一的袁绍阵营,仅存张郃、许攸和高览,甚至就曹操阵营而言,观众所期待的郭嘉、刘晔、张辽等人也完全不见踪迹。许多观众冲着易中天在《百家讲坛》中对曹操荀彧的关系阐释走进影院,却发现在调解曹操与汉室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荀彧的戏份,甚至不如曹操的小狗麦子。

《三国的星空》全片能叫得上名的英雄豪杰屈指可数,大众所熟知的刘关张、赵云、吕布、袁术、孙策等三国重要人物都没有出场,完全没有表现出三国时期“谋士如云,武将如雨”,“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”的壮阔气魄。没有群星璀璨,只有一枝独秀,又怎么称得上是星空?没有营造出三国时代群雄并起的豪迈气势,又如何能体现曹操在乱世众多英雄中的脱颖而出?


三国故事的魅力,在于众多英雄之间的相互映衬、相互较量,他们的性格差异、利益冲突、理想碰撞,共同构成了三国故事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的情节。《三国的星空》让在个人英雄主义中心的曹操显得孤立无援,使得影片情节变得单调乏味,没有“英雄气”的三国,不是大众想要的三国。

权谋人性:三国故事的精髓所在


在三国题材的影视创作中,权谋交锋、人心博弈亦是展现三国时代风云变幻、群雄并起的核心魅力所在。市面上和三国相关的作品,都在权谋情节和人性刻画方面颇费苦心。成绩表现较好的三国作品,如《大军师司马懿》系列,都牢牢把握住了“权谋人性”的核心。《军师联盟》刻画了司马懿早年的忠诚谨慎,《虎啸龙吟》也不避讳其晚年的野心欲望与背离初衷,正是因为凸显了司马懿形象的复杂性,才让这一版的司马懿足够真实深刻。


即使是《风起陇西》这一以小人物聚焦三国大时代的作品,也着力于在情报领域透视三国时期的权谋暗战,在真相和谎言的边际,正义与权力的泥沼中较量斡旋。魏蜀吴诸方博弈各有输赢、互有成败,人性有道德的拉锯与欲望的考验,才能体现三国时代争雄夺鼎的魅力。


而《三国的星空》在权谋人性叙事这一关键环节上让人失望。首先便是由于影片过度聚焦曹操个人以及他和袁绍、刘协的“三体”关系,忽略群雄所导致的。其次便是影片过于执着塑造一个完美的“伟光正”曹操形象,乱世奸雄摇身一变成了忠臣楷模,一心只为复兴汉室,毫无算计的私心。

在面对袁绍时,影片没有充分展现出曹操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谋略手段,在叙述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时,郭嘉、田丰等角色的缺位,“刘协坐镇大本营”情节的横出,均消解了曹袁双方本应有的精彩交锋,甚至为了美化曹操。影片还出现了“曹操放走袁绍”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情节,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权谋智慧的官渡之战,被弱化为一场略显平庸的军事对抗,平淡乏味、简单幼稚,缺乏深度与张力。


对于《三国的星空》,易中天甚至放弃了在《百家讲坛》中对曹操“可爱的奸雄”的定位,对曹操的“完美化”塑造反而使曹操一角扁平单薄,失去了原有的魅力,人们欣赏曹操,恰是因他兼具雄才大略与复杂多面,而不是因为他的“完美”。


在三国影视题材中,权谋与人心博弈的缺失,是任何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无法弥补的。或许《三国的星空》有出于作为动画片面向青少年的考虑而淡化了权谋成分,但动画体裁并非规避深度的理由。回望2009年版《三国演义》动画,它以青少年能理解的方式讲述计谋与人心,至今仍被奉为经典,成为无数人童年的三国启蒙;2017年的3D版《三国演义》动画同样凭借扎实的叙事赢得口碑。可见“适龄”不等于“降智”,精简不等于苍白。


模糊的立场判断,缺位的群雄塑造,消弭的权谋人性叙事,让《三国的星空第一部》显得黯淡无光,也让这一IP难以绵延持续。三国故事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观众基础,观众从不苛求创作者要按照历史一比一完全还原,但需要作品能够以明晰自洽为前提,传递三国时代的精神与气魄,唯有抓住立场、群雄、权谋人性这些关键的三国元素,才能创作出一个观众想要的三国故事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《疯狂的麦克斯》导演谈AI争议:放眼艺术史并不新鲜
下一篇
粤产电影《小山河》北京首映,陈昊宇、吴彦姝“祖孙”相拥

相关明星

为你推荐

 换一换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