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资讯 7 部因 “场外因素” 票房扑街的电影

7 部因 “场外因素” 票房扑街的电影

每年好莱坞都会产出数十部收不回成本的电影。有时是因为影片本身质量拉胯 —— 剧本薄弱、导演混乱、演技尴尬等;但也有少数情况,电影失利和银幕内容关系不大,问题全出在 “场外”。

无论是制片厂管理混乱、引发政治争议,还是单纯运气太差,这些电影早在获得公平竞争机会前,就已注定跑偏。即便它们原本潜力十足,却各自面临着 “再精湛的艺术水准、再强大的明星阵容都无法挽回” 的困境。这些案例恰恰说明:票房成功不全靠质量,有时还得看运气、时机,以及那些远超出导演掌控的外部力量。

7. 《最后的决斗》(2021)


雷德利・斯科特的《最后的决斗》集齐了 “冲奖电影” 的所有要素 —— 豪华卡司、扣人心弦的历史题材、电影大师执导,还有影评界的一致好评。可惜这些优势在影片上映后毫无用处:制作成本 1 亿美元,全球票房却仅略超 3000 万美元。斯科特曾公开将扑街原因归咎于 “刷手机的千禧一代”,但真相并非 “代际问题”,而是现实条件所限。

尽管影片画面精美、演技出色,但沉重的主题、过长的片长,再加上新冠疫情的余波,让它很难吸引观众走进影院。和疫情期间上映的许多电影一样,观众对 “值得去影院看的影片” 变得更加挑剔 —— 遗憾的是,一部压抑的中世纪剧情片并不在其列。好在《最后的决斗》后来在流媒体平台重获新生,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。

6. 《闪电侠》(2023)


《闪电侠》最初是 DC 最受期待的单人超级英雄电影之一,却始终逃不开场外风波的拖累。主演埃兹拉・米勒一连串的法律纠纷和令人不安的公开事件,成了八卦头条常客,也让影片的宣传活动变成 “公关雷区”。埃兹拉几乎无法参与宣传,导致制片厂手握一部 “没法安心推广” 的大片。观众自然也不愿支持一部 “主角争议缠身” 的作品。

再加上多年的制作延期、幕后创意团队频繁变动,以及詹姆斯・古恩主导的 DC 宇宙即将重启,《闪电侠》在首映前就已然成了 “弃子”。上映后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:影评人和观众纷纷吐槽影片质量,多元宇宙相关的客串(部分存在争议)和大量怀旧套路,让它首映周末就票房遇冷。等到下映时,影片连巨额成本都没能勉强覆盖。

5. 《白雪公主》(2025)


迪士尼的真人版《白雪公主》本想将这部童话经典带入新时代,结果却在上映前就陷入公关噩梦。几乎每一个创作决策都引发了强烈反对:从演员选角到小矮人的角色处理,争议不断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针对瑞秋・齐格勒的种族相关批评,再加上她与盖尔・加朵发表的立场对立的政治言论,进一步分裂了观众群体。到最后,关于影片的评论文章远比 “对电影本身的期待” 更受关注。

等到影片登陆影院时,负面影响早已无法挽回。高昂的制作成本让盈利变得几乎不可能,再加上影评反响平淡、口碑乏力,即便迪士尼的营销机器全力运转,也无法扭转 “《白雪公主》(及制片厂的真人版翻拍模式)已失魔力” 的舆论风向。

4. 《异星战场》(2012)


若要评选 “好莱坞最惨痛失利”,《异星战场》绝对榜上有名。迪士尼改编自埃德加・赖斯・巴勒斯科幻小说的这部作品,本具备打造史诗的所有条件 —— 巨额预算、知名导演、豪华卡司、经典原著(还启发了《星球大战》《阿凡达》等爆款),却栽在了营销上,且一败涂地。模糊的预告片、平淡的海报,还有毫无辨识度的片名,整个宣传 campaign 连 “电影到底讲什么” 都没说清楚。

观众完全搞不懂《异星战场》是宏大的太空歌剧、动作冒险片,还是历史史诗。结果就是:全球票房 2.81 亿美元,低于 3.07 亿美元的制作成本 —— 巨额亏损迫使迪士尼公开承认失败,并搁置了所有潜在续集计划。可悲的是,《异星战场》并非 “烂到不能看”,它只是被 “公司不重视” 埋没了 —— 迪士尼当时已将重心转向收购卢卡斯影业,这一点更是印证了这一事实。

3. 《采访》(2014)


电影成为全球热门不稀奇,但能引发国际事件的却寥寥无几。《采访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—— 塞斯・罗根与詹姆斯・弗兰科主演的这部讽刺喜剧,讲述了 “刺杀朝鲜领导人” 的故事,不仅遭到朝鲜政府公开谴责,还引发了针对索尼影业的大规模网络攻击(据称与朝鲜黑客有关)。后果立竿见影:多家主流影院因收到恐怖威胁而拒绝放映,索尼最终取消了影片的大范围院线发行。

一部本该是 “低俗政治闹剧” 的电影,瞬间变成了地缘政治焦点。索尼紧急转为数字发行,此举虽大胆,却在财务上损失惨重。尽管影片最终成了史上最成功的视频点播(VOD)电影之一,但《采访》的院线票房机会早已被彻底摧毁,从未获得公平的上映待遇。

2. 《肖申克的救赎》(1994)


如今被奉为 “影史最佳电影之一” 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最初竟是票房大败之作 ——1994 年首映时,制作成本 2500 万美元,票房仅 1600 万美元。这很大程度要归咎于电影行业的一个残酷现实:上映时机太差。当时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被《阿甘正传》《低俗小说》《狮子王》等超级大片 “压得喘不过气”。

即便影评人赞不绝口,也没法说服观众走进影院看一部 “片名绕口的压抑监狱片”。竞争实在太激烈,营销也没能凸显出影片的魅力。不过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最终并未真正 “失败”,和榜单上的部分电影一样,它只是需要时间。影片推出录像带后,口碑彻底发酵,那些当初错过它的观众终于发现了这个关于希望、友谊与救赎的深刻人性故事。数十年后,它成了 IMDb 评分最高的电影。

1. 《公民凯恩》(1941)


如今被尊为 “电影杰作” 的《公民凯恩》,在 1941 年上映时却遭遇商业滑铁卢。罪魁祸首是媒体大亨威廉・伦道夫・赫斯特 —— 他的生平是奥逊・威尔斯塑造 “虚构大亨查尔斯・福斯特・凯恩” 的灵感来源之一。赫斯特对影片中 “影射自己的负面形象” 怒不可遏,动用旗下庞大的报纸帝国压制影片:禁止报道、抵制影院放映,甚至威胁发行方 RKO 影业。

这场媒体封锁彻底扼杀了影片的商业潜力 —— 尽管影评界好评如潮,大多数观众却根本没机会看到它。此后数十年,《公民凯恩》一直处于相对冷门的状态,仅被影评人和电影学者推崇。直到赫斯特的影响力减弱,影片开始重映,才终于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可 —— 从 “政治丑闻作品” 蜕变为 “电影剧情片的黄金标杆”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杀疯了!索尼+网飞的黑马动画,成了暑期档绝杀
下一篇
亚洲最美面孔,还是救不了这片

相关明星

为你推荐

 换一换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

推荐阅读